0

工作坊參加者

0

跨界專家

0

研討會來賓

0

共創團隊

為何共創「跨代共融遊樂空間」?

公共空間的使用者是大眾市民,無分年齡和背景,每個人對公共空間設計的都有發言權。在共創過程中,聆聽不同使用者的聲音,並結合民間的設計提議得出可行的設計概念。

為期兩天的共創工作坊邀請了不同的公眾人士,不論其年齡及專業背景,一同以設計思維的方法共創理想的「跨代共融遊樂空間」。

為什麼選擇九龍公園健身徑?

九龍公園是香港其中一個標誌性的大型地區公園 ,能夠吸引廣泛地區的人士到訪,不同的群體和其多元設施意味著這裡充滿跨代互動的機會。

健身徑位近於一些吸引多元使用者的設施,但相對而言,這裡環境較寧靜,而且使用率較低。加上這裡周邊的樹木茂盛和位置方便,此健身徑非常適合作為共創設計公園的試點,推廣運動及跨代共融遊樂。這次和建築處、康文署和民間的共同協作有望會為香港提供一個新的公園設計方案

為什麼選擇駿發花園?

駿發花園共設有159個長者單位,佔總單位數目的一成。屋邨內公共空間佔地5,850平方米,有潛力作為一個展現以居家安老和跨代共融為本的私人發展公共空間。

面對屋邨人口高齡化,香港房屋協會近年這次聯同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一起探討其管理下的休憩空間將能如何重塑,從而推動長者的健康,協助他們適應健康功能改變,並支持跨代共融。這項參與式共同設計活動能創造新的模式,讓發展商在改造老化屋邨的公共空間時可作參考,滿足未來用家的需要。

共創工作坊: 第一天

與持份者對談建立同理心

同理心及互相理解是共創過程關鍵的第一步。開始構思之前,各個共創團隊被安排與不同組別的使用者對談,包括小童、青年、家長、年輕長者、年長長者、公園及物業管理職員,嘗試理解每組使用者對跨代共融遊樂空間的渴望及疑惑。

實地考察及分析

每個共創團隊到被分配的地點進行實地考察,從每組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理解地點的位置、周邊狀況和使用情況。

共創工作坊: 第二天

以「我們可以如何」定義問題焦點

理解過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及地點狀況後,每組共創團隊展開討論,並利用「我們可以如何」界定出要著手解決的問題焦點。

共創構思

每個共創團隊集思廣益,得出多個「我們可以如何」的創新構思,並以小旗子和便利貼呈現在模型上。

專家評論環節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房屋協會, 救世軍及香港職業治療學會均派出專家代表就共創團隊的構思提出寶貴意見,啟發共創團隊並提高他們方案的實施性。

原型設計及匯報

綜合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後,共創團隊在九龍公園及駿發花園的模型上,呈現他們心目中的跨代共融遊樂空間。

六大設計考慮

從構思的設計概念和原型設計中,共同創作團隊總結了六個可跨代共融遊樂空間的設計考慮。

空間整合


將為不同年齡的使用者設計的遊樂設施整合到一個區域。 不須定下硬邊界分隔長、幼設施,例如可用顏色分區取代欄桿。

「年齡中性」設計

多用途、「年齡中性」的設計能增加可用設施,促進跨代互動亦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間。

跨代設施

結合長者健身和與兒童玩樂功能,促進跨代互動。

善用空間特性


黑板之類促進互動的設施可與垂直牆壁結合,健身徑彎路之間可放置繩網和攀岩,以提供更多的互動選擇。

善用現有科技

公園設計可配合現有科技,所有年齡層的使用者都可從電子互動遊戲,健康狀況監測或擴增實境(AR)等技術中受益。

用家為本管理

先了解社區需要,實現更周到的公共空間管理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