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象城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

參與式的舊城改造與文化保育: 以廣州泮塘五約微改造共同締造為例

關鍵詞:空間×歷史×文化×認同×能動×共成

   

 

背景信息

泮塘五約位於廣州西郊,曾以大幅種植泮塘五秀聞名

隨城市化發展,鄉土聚落逐漸變成城中村風貌的城市社區

歷經十年征拆後,改用微改造作舊城改造提昇

現狀與議題

密度高、街道髒亂、基礎設施陳舊、 公共活動空間與公共服務較為缺乏、 近半老屋征收,長期空置,亟需整修

與荔灣湖公園相鄰,但被圍牆隔離,景觀、視線、道路均無法互通,公園環境未能有效利用和促進村莊發展

保留有豐富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不為外界所了解認知,難以爭取相關外部資源,傳承推廣不易

現歸街道居委管理,但因距離遠致社會服務難充分覆蓋。原生產隊未成立村委會,缺正式主體承擔公共事務

地域更新政策變動大,地方居民參與度低

從大拆大建到微改造的更新政策變動,使地方居民經歷了長達10年的生活異動,居民對更新實踐缺少參與,多有情緒

城內古村,保護式改造添挑戰

歷史悠久的泮塘五約村,被城市開發區緊密包圍,改造過程中,其建築、歷史要素、傳統風貌在保護和傳承上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物質空間改善與後續管理經營存在落差

微改造雖聚焦提升泮塘五約的物質空間環境,但未來空間功能設置、具體活化、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落實,整體性和延續性有欠缺,存在一定落差

各主管部門職權分立,溝通難度高

泮塘五約微改造從改造建設到完工營運,涉及更新、住建、文物、街道辦、文商旅中心等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各部門之間職權分立,增加了微改造參與溝通的難度

參與式規劃設計

  • 參與式調研

居民帶領現場講解調研

面向全村召開設計解释說明會

街頭擺攤徵求居民意見

  • 參與式設計

舉辦參與式設計工作坊

與居民現場放樣

共辦展覽並擴大設計參與

  • 參與式施工

設計方案定案公示

居民監工,見證圍牆挖開

居民監督挖出重要歷史遺跡

  • 參與式維護使用

不設固定傢俱,符合居民多功能彈性使用習慣

争取坡道連通村旁公園

舊麻石自主再用

場地平整且圍牆打開後的五约廟前廣場,成為居民日常聚會、節慶交流、鄉親聚餐的場所

拆危亭後的五约廟後廣場,延續買菜理髮生活,並新成為居民週末重習武術(已斷20年)場所

  • 參與式持續更新

對涉及文物保護和利用嚴格要求,並且各方有爭議的三官廟門樓再現愿景,製作1:1模型,現場比較多處效果,並共邀居民投票。文物保護利用方案最終凝聚居民和政府相關多個部門共識並支持

  • 路徑會曲折,居民放在心

村慶全程跟拍,無人理會

回贈記錄相冊,初獲信任

居民關心改造,但無所知

應惑開說明會,虛心挨罵

藉討論全村關心的祠堂 衔接村中公共空間討論

細聽共同記憶牽掛 復原五約歷史地圖

細聽社區多方心願 凝聚繪製願景地圖

應共愿齊集舊照 共策共辦本地故事展

義務駐點值班, 協助各類咨詢、投訴、反饋

深夜應邀入村, 義務設計村龍獅錦旗

志願參與龍舟維護 和協助活動事務

協助銜接NGO等資源 村民自辦傳承體驗班

村民自主成立文化公眾號 應願共同采寫本地口述史

荔灣住建局+昌華街道 開創成立共同締造委員會 政府、居民、媒體等共參與

透過委員會跨部門溝通 逐項改造需求爭取落實

透過委員會舉辦門樓方案公開征集與投票,獲文物專家肯定為“保護新典範”

參與成果與不足

A. 政府居民互信合作

政府牽頭,成立共同締造委員會。透过機制創新,居民對微改造工作增加理解、支持與配合,搭建雙向多元溝通平臺,打造信任互助的共生機制。

A’. 跨部門整合難度大

1.暫未正式財政立項,未能常態化和專責運轉。
2.機制上未設跨部門統籌權限,部分事項較難處理

B. 回饋微改造設計

1.讓微改造相關設計(景觀+立面改造+公共空間)都能盡可能充分回應歷史記憶與契合生活需求。
2.廟前廣場的公共空間參與式規劃設計得到居民大力支持,成效顯著。

B’. 實施條件存局限

1.已凝聚共同社區願景地圖,但全面協調難度大。
2.施工工期有時間壓力,外加施工質量有所參差,目前仍有許多設計未能完全落地實現。

C. 改善物質生活環境

1.物質空間環境大幅改善,大批老舊公房整飾一新並由政府開始出租引入文化經營提昇。
2.隨著環境改善,部分居民主動出資,自己設計或咨詢翻屋企志願建築師建議,進行私宅改造提昇。

C’. 社會慣性結構難突破

1.部分公共空間雖有居民共識,但因其它條件未充分落實。參與開展時機較晚,被稱“遲來的春天”。
2.暫未有政策機制促進支持歷史街區私人住宅內部更新,經濟困難、產權複雜等仍阻礙自主更新。

D. 文化挖掘傳承與社會影響

1.本地歷史文化價值深度挖掘,帶出讓居民共同認可的鄉土風貌與動人故事,增強居民文化傳承與社區凝聚力,設計/傳承同步推進。
2.媒體廣泛傳播擴大社會影響力。
3.創建獨有的地方參與共作模式。

D’. 未來多元使用值期待

1.傳統空間使用有待進一步恢復。
2.有待挖掘培養在地居民自主經營泮塘特產和承擔公共照護和社區回饋。
3.有待創建豐富未來經營的多元化模式。